说考试
李节仁
古今中外都有考试,社会需要通过考试来检测学习的效果,或者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。没有考试,人们可能会陷入盲目和茫然。
因为反对应试教育,有人就连带着反对考试。反对应试教育,是反对那种以考试为目的的教育,“考什么学什么”是教育的异化,“不考不学”严重窄化了人的发展空间。教育的目的应该是提高人的素质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,而考试本来是能够促进这个教育目的达成的。反对考试,和主张应试教育一样,极端错误。
考试也是有目的的,以此分类,可以分为检查性考试和选拔性考试。平时的中小学考试是检查性考试,目的是帮助老师和学生分析学习状况,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,成绩本身倒是次要的。但现实是,中小学每次考试都要排名,这其实就是一种淘汰机制。西方有句谚语:“不断地给猪称重量是无益于猪重量的增加的”,排名次是过分看重成绩的表现,公开排名更是严重挫伤了大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。而且,考试排名受伤的不只是学生,老师一样很受伤。
有些老师尝试考试但不排名,一份试卷可以考多次,直到同学们取得满意的成绩为止,甚至讲评以后还允许学生“补考”,还居然以这样考试的成绩为成绩,这种能够让学生“皆大欢喜”的考试,恐怕没有多少教育工作者会“苟同”。但学生不会排斥这样的考试,可见,考试与考试还真是不一样的,而要推广这样的考试恐怕不容易。
今天,高考所受的诟病无疑是最多的,因此,取消高考的呼声很强烈,但高考是万万不能取消的。然而,高考又确实成为妨碍中国教育健康发展的罪魁祸首,其作为选拔性考试的特定功能,在中国催生并强化了应试教育。可是,“高考”并非中国一国之考,值得思考的是,为什么美欧的“高考”却没有把基础教育引导到应试教育的“邪”路上去?
允许一年多考和考试形式的多样化,是美欧国家高考的特点,这样看起来“很不严肃”,是把高考“当儿戏”,也似乎“不公平”。然而,这样的考试却意味着机会的增加和失误风险的下降,使人们容易养成良好的考试心态,使相当大部分学生不愿意把时间倾注于为高考作准备,学生在一种接近自然的状态下参加考试、接受选拔,使高考作为“选拔性考试”的有效性大大增加。
我有一个关于高考的疯狂设想。为了选拔出真正有潜力的学生,不妨在高考前放一个月甚至二个月的假,禁止公、私立教育机构为学生提供集中学习的服务,开放而不是禁止各种休闲娱乐设施,鼓励甚至强制学生必须参加一定时间的社会实践活动。既然驱赶学生没日没夜地“学习”并不能提高总体上大学的机率,而且有些知识除了在考试时能够用上,大概一辈子都不会用了,我们也就不担心知识的遗忘。经受住各种诱惑的考验、在繁忙的社会活动之余兼顾复习,具备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,“忘不了”的知识和能力足够丰富和强大,才能够在高考中取得佳绩,把这些人选拔出来,比选拔出因为受家长、老师“管制”而不得不“废寝忘食”而取得好成绩的人,岂不更加实在?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评论